4000年前先民审美是这样的,探访西藏博物馆“镇馆之宝”
2023年7月28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在西藏博物馆看到的“镇馆之宝”双体陶罐。 王筝 摄
长江网讯 “造型洗练优美、饱满丰盈,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纯熟,纹饰精美,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昌都市文化保护研究所所长扎西旺加这样点评西藏博物馆“镇馆之宝”双体陶罐。7月28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走进西藏博物馆探访。
2023年7月30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航拍的卡若遗址全貌。王筝 摄
“双体陶罐是卡若遗址出土的最典型陶器器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因为器形是两件完全相同的袋形陶罐相连接而得名。”在卡若遗址,扎西旺加告诉长江网记者。据介绍,卡若遗址是西藏史前遗址中罕见的、堆积保存较为完整的遗址。
扎西旺加连续用了几个“美”字来形容这件双体陶罐。他进一步评价,双体陶罐体现出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卡若先民智慧的结晶,是新石器时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点睛之作。
2023年7月28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在“雪域长歌——西藏历史文化展”双体陶罐展柜前驻足观看。 王筝 摄
双体陶罐的用途是什么?面对探访团成员提问,西藏博物馆讲解员次仁曲宗说:“由于当时的人们不可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制作一件精美却并不实用的器物,所以专家初步认为它是用来祭祀的一种礼器。”
“四川雅安汉源县大窑石棺墓中出土的双连罐,与卡若遗址出土的双体陶罐在形态上非常相似。”长江网记者在西藏博物馆双体陶罐展柜前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描述。
2023年7月28日,在西藏博物馆门前,西藏博物馆展览部主任、文博研究员吉如·巴桑罗布与“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专家、湖北省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陈树祥交流。王筝 摄
西藏博物馆展览部主任、文博研究员吉如·巴桑罗布告诉探访团:“大家在西藏博物馆的历史展览之中看到的双体陶罐,从它的造型、纹饰和工艺来看,和长江、黄河流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 人保在身边,轻松每一天-上辇村C区站
- 从舌尖到心间的共鸣——中华饮食文化架起跨越海峡的连心桥
- 人保在身边,轻松每一天-下洋张1区站
- 共筑梦想,人保相伴-公众责任险宣传活动
- 安心出行,人保同行-虎头山新区站
- 人保在身边,轻松每一天-碗头山村1区站
- 安心出行,人保同行-山头赵村田洋新区站
- 安心出行,人保同行-虎头山新区站
- “CACA指南”进校园育才 中国医学理念出海获赞
- 川藏两地艺术合作 《盛世牧歌》首演奏响成都
- 警惕!接个电话差点被骗150万 警方还原骗局实施过程
- 报告:上海质子和重离子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控制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明起南方新一轮降雨来袭 全国大部气温波动上升
- (走进中国乡村)甘肃宕昌发展康养旅游 千年药乡引客来
- 2025“文脉之光”中国国家版本馆文创设计大赛正式启动
- “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用流淌灵动的漩涡,绘起史前文明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