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下“泥人王”:根在乡土 泥造万象
中新网忻州5月15日电 题:五台山下“泥人王”:根在乡土 泥造万象
作者 杨静
一团团泥巴,经艺术大师王云生十天半月打磨雕塑,放入八百度高温窑炉烘烧定型,再由其精心上色绘制,一件栩栩如生的彩塑作品就呈现在眼前。
王云生正在为作品上色。 杨静 摄今年60岁的王云生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王家庄村,祖传7代从事五台民间传统彩塑艺术的研究和制作,现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雕塑艺术大师,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台民间传统彩塑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东汉明帝年间,五台山开始建寺修庙,此后历经北魏、北齐、隋、唐以至清末,五台山寺庙陆续增修。全盛时期,寺庙多达300余座,五台彩塑因庙而生,至唐代达到鼎盛。
王云生说,历朝历代无数能工巧匠,晨钟暮鼓、兀兀穷年,用尽毕生心血,为后人留下了精美绝伦的彩塑瑰宝。这些人中,就有王云生的祖先。
从记事起,家里人就都在“玩”泥巴,“我们家祖传做五台山大型佛像,高中毕业后,我也跟着爷爷和父亲在寺庙制作佛像。”王云生告诉记者,30多岁开始,他开始钻研民俗彩塑制作。
王云生正在指点学生为作品上色。 杨静 摄在王云生位于五台县职业中学的工作室内,摆放着众多彩塑作品,既有农村生活场景中人物的展现,也有名人塑像等,每个人物神态各异,表情生动逼真。
彩塑制作工序复杂、要求严格,采用金刚砂、澄泥烘烧而成。“我们祖传的技艺,制作过程非常考究。制作雕塑最关键,每个人物形象经构思后直接动手制作。其中,上色的颜料中含有我们自制的一种材料,与丙烯颜料组合,质感好,且不风化、不褪色,能永久保存。”王云生说。
如今,在祖传彩塑艺术的基础上,王云生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塑像造型符合解剖结构,对肌肉、骨骼的变化把握精准,合理夸张、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塑像形神兼备、雅俗合一。
王云生的代表作《八音会》。 杨静 摄《八音会》是王云生的代表作。一班吹鼓手围着炭火堆,八个人坐姿各不相同。八个人八种动作、八种表情、八种神态,展现了晋北地区的传统民间文化。该作品获2017“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现在,王云生正在探索制作民俗“七十二行”系列作品。“钉碗补锅磨剪子,木匠石匠泥瓦匠……这些曾经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当正在逐渐消失。”王云生希望通过艺术手法留住当年百姓的生活百态。
创作前,王云生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他还曾四处寻访当年的老手艺人,写成厚厚的一沓《山西民俗七十二行雕塑设计方案》。
王云生创作的“七十二行”作品。 杨静 摄货郎把挑着的担子放在地上,挥舞胳膊、抬起脖子吆喝;老更夫提着灯笼敲着锣,一脸沧桑、面容愁苦……创作中,王云生选择不同行当手艺人典型的瞬间表情和形体动作刻画人物,通过对人物神情的细腻塑造,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
目前,王云生还在五台县职业中学担任特殊教师,开设雕塑解析、泥塑制作工艺课,“希望将自己几十年的泥塑经验技术教给学生们,希望将这份文化遗产传承下来,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并参与进来,传统手艺不能失传。”王云生说。(完)
- 从舌尖到心间的共鸣——中华饮食文化架起跨越海峡的连心桥
- “CACA指南”进校园育才 中国医学理念出海获赞
- 川藏两地艺术合作 《盛世牧歌》首演奏响成都
- 警惕!接个电话差点被骗150万 警方还原骗局实施过程
- 报告:上海质子和重离子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控制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明起南方新一轮降雨来袭 全国大部气温波动上升
- (走进中国乡村)甘肃宕昌发展康养旅游 千年药乡引客来
- 2025“文脉之光”中国国家版本馆文创设计大赛正式启动
- “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用流淌灵动的漩涡,绘起史前文明的浪漫
- 北京宁夏两地携手创造“生命奇迹”治愈小儿肺气道畸形
- 箭指苍穹逐梦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侧记
- 安全驾驶公益行-天星里站
- 孩子不能又亲又抱 当心“亲吻病”→
- 书里有什么?
- 乐享保险,轻松生活-西横河新村站
- 【节气里的大美中国·AI在谷雨】谷雨润万物 绿野绘新图